范斯喆IOI2025参赛总结IOI2025参赛总结2025-09-20 09:25:51

 
 

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中国队的一员参加 2025 年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(IOI2025)。

本次 IOI 在玻利维亚的两个首都之一苏克雷举办。玻利维亚地理位置距离我国很远,且交通不太方便,需要从西班牙马德里转机。48小时的旅程不仅让我们十分疲劳,还导致了大家健康状况上的一些小问题。甚至有外国选手因为飞机延误赶不上开幕式,幸好中国队没有遇到这样的不幸。

参加IOI时,我们恰好赶上了玻利维亚独立两百周年庆,并且遇到了苏克雷市民的游行庆祝队伍。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巧合。在 IOI 前后,领队还带着我们游览了苏克雷和马德里的一些名胜古迹,感受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。我们还在马德里吃了一顿四川火锅(不得不说,在玻利维亚吃到的当地食物都不太合我胃口)。

到达玻利维亚前,我们就听说住宿条件并不太好,而且是八人间。得知我们的室友来自多米尼加时,我料想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会让大家缄口不言。没想到第一天晚上我们开始交谈时,大家都口若悬河、滔滔不绝。我们互相自我介绍,教对方念自己的名字,谈论了喜欢的游戏,并且讨论了试机赛的题目。同时,我们和澳大利亚队、加拿大队、美国队等华裔选手较多的队伍也进行了许多交流,和他们玩了几种牌类游戏。试机前我们碰到了韩国队和日本队,也进行了一些交谈,包括国家队选拔、网络上的训练资源、文化课学习等等(很遗憾,日本选手们并不了解国内流行的日本二次元游戏)。我们和澳门、台湾的队伍就聊得更多了。在两场比赛间的社会活动日,我和台湾队一起参加了一个运动项目,深刻感受到了两岸人民之间的友谊。大家虽然是来互相竞争,但选手间都和睦相处,而非剑拔弩张。闭幕式上的演讲有一句话大意是,IOI 不仅是一次高水平选手间的竞技,更是各国文化之间的碰撞,这句话深得我心。

不过,对我来说 IOI 的重头戏依旧在于比赛。作为国家队的第四名,我对自己的能力并不自信,IOI 让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。

Day1 的试题是 souvenirstriple worldmap。进场后,我很快得到了 souvenirs 的做法,并很快将其通过。接下来,我注意到 worldmap 是我不擅长的构造,于是决定先专攻 worldmap,尝试作出一些观察。首先肯定要拉出 dfs 树,然后我想到了欧拉序和按深度差连边的思路,于是得到了 K=3N 的做法。我实现了这种做法,并很快优化至 K=2N,取得了满分。然后我仔细思考了 triple。这题有 70 分是传统题,30 分是提交答案题,这虽然比较新鲜但也没有本质区别。我意识到前 70 分的计数等价于三元环,可以用根号分治处理,然后很快拿到了这 70 分。剩下的两个半小时我尽力挑战了最后 30 分,但我进行了多次尝试都只能做到 K=O(M)。经过一些常数优化,我获得了 8.11 分。

出场前,我本以为 278.11 会是一个优势较大的分数。然而我马上得知队友的分数分别是 300299 298,都比我高出一大截。排行榜上,他们包揽了前三,我只排在第七。

这个结果虽不能说始料未及,但也让我有些黯然。我回想到 IOI2021 时,中国队包揽了前四,当时还是普及组选手的我极其崇拜这些大佬们,而且为中国 OI 感到非常自豪。我想,如果今年总分前三都是中国队,我却排在后面,且不论场外的观众会有何想法,我自己肯定过意不去。因此我更加重视这场比赛,更加投入到复习和准备中。

Day2 的试题是 festivalmigrations obstacles。我首先去做 festival,尝试了一些错解,然后想到 O(nlogV) DP 将其通过。紧接着我读了 migrations,这是一道通信题,并非我的强项。我先解决了 30 分的第一个子任务。第二个子任务中,M<=8 才能得到满分,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。不过,M<=20 似乎还是能够做到的。我经过长时间的手动模拟和编程枚举,得到了一个 M=12 的做法,能够获得 91.23 分。我将其实现并调试通过后,一看时间,比赛竟然只剩 1.5 小时了。我感到一阵后怕,要是这题调了很久,可能就没时间写第三题部分分了,幸好运气还算不错。于是我抓紧时间去思考 obstacles,先写了前几个子任务,然后想到了满分做法。我权衡之后认为满分做法实现成功的概率并不高,于是退一步实现 83 分的做法。其间我还发现这个做法有不少问题,改动了好几次之后才终于在结束前四分钟通过。要是我写的是满分做法,可能根本来不及调试成功,也就只能获得 58 分或者 37 分。林语堂曾言: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。这句话用在这里非常合适。

出场一看,我今天竟然排到了第三名,而且两天的总成绩也位列第三名。这恐怕是 2021 年的我根本想不到的结果,看来我付出的汗水不会欺骗我。

冷静之后想想,此次参赛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。第一天第一题我是全场最快通过,通过第三题的时间也很早,不过我鏖战第二题许久却并没能拿到理想的分数。我想,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虽然在做前 70 分时联想到了三元环,但并未尝试在后 30 分中应用。事实上,刘恒熙同学就是用了随机构造三元环的方法,摘下了满分。第二天我思考和实现第二题的时间确实过长,压缩了做第三题的时间,这证明我对通信题仍然不够熟练。在 NOI 金牌之前,我几乎没怎么碰过通信题。CTS 我很不喜欢通信题,通信题得分非常低。之后我意识到了问题并不再忽视通信题,但并没有主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,这是我在准备 IOI 时的盲点。

最后,感谢同行的老师们在比赛前一夜为我们翻译题面,以及安排住宿与出行;感谢 NOI 办公室的各位老师帮我们处理机票和签证所需的各项事务;感谢我们的教练为我们组织了几次集训,尤其是安排了去西藏的训练,让我们能迅速适应玻利维亚的 3000 米海拔;感谢 Qingyu 学长为我们挑选了部分训练题目,提供训练的评测平台,以及给我们介绍其他国家的选手。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 OI 的途中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,特别感谢一路支持我的家人。

总的来说,本次 IOI 是一次愉快且难忘的经历。希望后来的选手能够吸取我们的经验教训,取得更好的成绩!